“满地都是六便士,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。”看完这部小说,尤其是译后记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,一种感动与思考侵入我的全身。
让我最感动的也许是斯特里克兰与阿塔的孩子死后,他们把他埋在了芒果树下。阿塔用最冷静普通的话语去阐释这个悲痛的事实。这个孩子的死又何尝不是祭奠了斯特里克兰的生活,而又致敬艺术的崇高追求呢?其实在最开始看到斯克里克兰那些怪异的举动,让常人与“我”感到了奇怪与愤懑,这与“我”的心情是一样的。可“我”多次解释,斯特里克兰是不在乎生活,只在乎艺术的人,这时,我们或许就需要多一种角度去看待他。他不在乎六便士,他只关注他的月亮。纵观全文,当我们再回首斯特里克兰离开家庭的奇怪行径时,我们就会明白,他在这个以物质为上帝的时代,懂得了对理想的追求,艺术的向往。在理想与现实,艺术与生活,感情与理性智、物质与精神的四大予盾中,斯特里克兰在这些予盾中选择,又写出选择后的后果,这些予盾集斯特里克兰个人,使主人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,也更突显了主人公对月亮的不懈追求。
让我最感动的一段还有译后记的最后一段什么是生活?生活的意义是什么?这些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,需要你自己满怀勇气,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抛弃一切,用整个灵魂去探索。在这个以物质为帝的时代,用浅薄的幸福、成功来量死你的世界,你该怎样过完你的人生?人生如梦,你是希望枕着月亮还是六便士?”这一连串的反问让我突然想到斯到里克兰追逐梦想的身影,一种敬佩油然而生。又回想自己,忍不住泪眼婆娑。斯特里克兰嘲讽的是物质为上帝的想法,不属的是以生活为全部的人。他厌恶没理想,没追求的人。也相比较而言,在当今社会,很少能有向斯特里克兰这样不顾一切的去追寻理想为的人了。他,一意孤行,成就了自我。但也正是他这样行为,让我们认识到毛姆笔下所说的四重矛盾。作者没有说这四重,却又无时无刻不透露出这四重予盾。
而在最后阿塔将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个伟大著作烧掉时,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,或许在斯特里克兰的艺术追求中,绘画的过程才是对自由精神的自往,艺术殿堂的向往,而画作绘画完,画作只是承载他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,对他来说毫不重要。世人只感皮像而未感骨像,也许主人公只感骨感而未感皮像。
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的世界中,精神的匮乏才是我们急需看重的。而主人公的一生,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。追求理想才是我们这一生应该坚持不懈的事情。愿我们如斯特里克兰一样,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止,任人猜忌,抵毁,我们只需怀抱着赤子的忠心与忠诚,胜利终将属于我们。愿我们走出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。
我愿枕着清冷的月亮在静谧的湖泊中入睡。
会2105-1
王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