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棕刷在雕版上轻扫,槐米汁调和的颜料晕染开,覆上宣纸再用“趟子”快速掠过——短短10秒,一幅色彩鲜亮的《门神秦琼》年画便跃然纸上。7月11日,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“溯往寻兴”社会实践队走进潍坊杨家埠艺术大观园,在木版年画作坊里见证了这场传统技艺的“时光魔术”。
一馆藏千年,年画里的生活智慧
在木版年画博物馆,300余幅从明代延续至今的年画静静陈列。《门神》的刚劲线条里藏着驱邪纳福的期许,《连年有余》的鲜活色彩中透着五谷丰登的愿景。“您看这矿物颜料,历经百年日晒雨淋依旧鲜亮。”讲解员指着一幅清代《灶王》年画说,这些作品既是老祖宗的装饰艺术,更是刻在纸张上的生活哲学。
实践队员们俯身细观,发现每张年画的色彩层次都暗藏玄机。“红用丹砂,黄取石黄,绿采铜绿”,传承师傅的讲解让队员们恍然大悟:原来传统年画的“不褪色”密码,藏在古人对矿物材质的精妙运用里。
十米蜈蚣飞,四艺里的匠心坚守
转过回廊,风筝博物馆内的景象令人惊叹:12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悬挂半空,红、黄、绿三色绸缎拼接的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“这大家伙用了72根竹条、132张宣纸,得6个人合力才能放飞。”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咋舌。
在制作工坊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正手持篾刀削竹。竹丝在刀锋下渐成匀称细条,老师傅却仍在反复打磨:“‘扎、糊、绘、放’四艺,差一丝都飞不高。” 队员们试着模仿扎制简单的沙燕风筝,才发现看似纤细的竹篾,要弯出恰到好处的弧度竟如此不易。
当非遗遇上新表达
这是年画书签,那是风筝造型钥匙扣”,在文创区,实践队员们被琳琅满目的非遗衍生品吸引。工作人员介绍,园区通过“非遗+文创”模式,让传统图案走进现代生活;直播间里,老艺人边做风筝边讲解技艺,单场直播就能吸引上万人次观看。
“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,是能握在手里的活态文化。” 队员小王在体验拓印年税后感慨。实践队队长朱同学表示,他们正整理实践素材,计划通过短视频和校园宣讲,让更多同龄人看见这些 “会呼吸的传统”。
从亲手拓印的年画到合力扎制的风筝,队员们带着满身竹香与墨韵结束了一天行程。据悉,“溯往寻兴” 实践队将持续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,让流淌在民间的技艺,在青年接力中焕发新生机。
下一条:青春担当实践行丨滴水涟漪实践队:以脚步丈量乡土,用实践感悟振兴
【关闭】